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三点

网上有关“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三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三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

网上有关“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三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三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加剧了气候的复杂性。

(1)纬度位置: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形成多样的温度带;由于大陆和海洋热力特性的差异,冬季严寒的亚洲内陆形成一个冷性高气压,东部和南部的海洋上相对成为一个热性低气压,高气压区的空气要流向低气压区,就形成我国冬季多偏北和西北风;相反夏季大陆热于海洋,高温的大陆成为低气压区,凉爽的海洋成为高气压区,因此,我国夏季盛行从海洋向大陆的东南风或西南风。由于大陆来的风带来干燥气流,海洋来的风带来湿润空气,所以我国的降水多发生在偏南风盛行的夏半年5-9月。可见,我国的季风特色不仅反映在风向的转换,也反映在干湿的变化上。形成我国季风气候特点为:冬冷夏热,冬干夏雨。这种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冬季作物已收割或停止生长,一般并不需要太多水分,夏季作物生长旺盛,正是需要大量水分的季节。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与同纬度地带相比,在副热带范围内和美国东部、印度相似,但与同纬度的北非相比,那里是极端干燥的沙漠气候,年降雨量仅110毫米,而我国华南地区年降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撒哈拉沙漠北部地区降水只有200毫米,而我国长江流域年降雨量可达1200毫米,黄河流域年降雨量600多毫米,比同纬度的地中海多1/3,而且地中海地区雨水集中在秋冬。由此可见,我国东部地区的繁荣和发达与季风给我们带来的优越性不无关系。

(2)海陆位置:我国东西距离海洋远近不同,形成四类干湿地区; :由于陆地的热容量较海洋为小,所以当太阳辐射减弱或消失时,大陆又比海洋容易降温,因此,大陆温差比海洋大,这种特性我们称之为大陆性。我国大陆性气候表现在: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冬季我国是世界上同纬度最冷的国家,一月份平均气温东北地区比同纬度平均要偏低15-20℃,黄淮流域偏低10-15℃,长江以南偏低6-10℃,华南沿海也偏低5℃;夏季则是世界上同纬度平均最热的国家(沙漠除外)。七月平均气温东北比同纬度平均偏高4℃,华北偏高2.5℃,长江中下游偏高1.5-2℃。

(3)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加剧了气候的复杂性。我国幅员辽阔,最长的漠河位于53°N以北,属寒温带,最南的南沙群岛位于3°N,属赤道气候,而且高山深谷,丘陵盆地众多,青藏高原4500米以上的地区四季常冬,南海诸岛终年皆夏,云南中部四季如春,其余绝大部分四季分明。

气候变化简介

全球变化在不同的地球表层子系统中和不同的时间、空间尺度上均存在复杂多样的表现形式,它们常常互相关联和互相影响,以下仅简要介绍某些具代表性的方面或现象。

(一)气候变化

1.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的交替变化

尽管整个第四纪属于一个大冰期,但其中仍存在次一级的冰期-间冰期的交替变化。欧洲地质学家在20世纪早期主要根据阿尔卑斯山区第四纪的古冰川地貌及冰碛物建立了经典的4次冰期模式,以后推广到世界各地。但后来的研究证明,由于后期冰川作用往往刨蚀破坏前期冰川遗迹,上述模式并不能代表第四纪的气候变化的完整历史。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兴起,人们借助深海沉积物岩芯氧同位素、极地冰芯化学成分、陆上黄土与古土壤等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发现第四纪的冰期-间冰期变化远不止4次,而是十分频繁且有规律的(图14-1)。以深海沉积物的氧同位素为例,由于同位素的分馏作用,在水的循环过程中,较轻的16 O 同位素更易进入淡水中,而较重的18 O同位素更易保留在海水中,在冰期由于大量的淡水被固定在陆地而不再回归大洋,便使得大洋中的18 O同位素相对增高,同时也会体现在同期的大洋生物沉积中;相反,在间冰期大量淡水回归大洋,会使大洋中的18 O同位素含量相对降低;因此,深海沉积物岩芯的氧同位素含量变化曲线能揭示冰期-间冰期的变化。我国地质学家刘东生等利用我国特有的黄土堆积为第四纪气候变化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第四纪黄土堆积以黄土层和古土壤层交互沉积为特征,它们是风尘堆积作用和成土作用两种对立的过程彼此消长的结果,当风尘堆积作用大于成土作用时形成黄土层,反之形成古土壤层;因此,黄土沉积与寒冷而偏干旱的冰期相对应,古土壤层则对应于相对温暖湿润的间冰期。黄土研究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等研究结果具有很好的可对比性(图14-1)。

图14-1 海洋氧同位素纪录与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对比及反映的第四纪气候波动

(引自张兰生等,2000)

古地磁年代表:B—布容正向期;M—松山反向期;G—高期正向期;J—加拉米罗事件;O—欧尔威事件

研究结果表明,自190万年以来可以分辨出62个冷暖阶段,构成31个冰期-间冰期的冷暖旋回,冷暖波动的幅度达10 ℃以上(见图14-1)。其中,距今90万年以来大体以10万年为波动周期,90万年以前波动幅度较小,大体以4.1万年为波动周期。这种周期与地球轨道参数周期(米兰柯维奇周期)可以对比;而且深海沉积、黄土和冰芯等各指标曲线的形式与根据地球轨道参数变化所计算的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量的变化曲线相对应,仅时相上略有落后;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可能是第四纪气候周期性变化的驱动力。第四纪间冰期的气候环境与现代相近,而冰期则大相径庭,距今2.5万~1.8万年前后的末次冰期盛期的气候环境状态可作为典型代表。据研究推断,末次冰期时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温度一般较现代低10~15 ℃,全盛期时低达20 ℃以上,南北半球的山地雪线均比现代下降了约1000 m。冰川覆盖面积大规模扩展是冰期最盛期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现代冰雪覆盖面积约占大陆面积的10%,海冰覆盖大洋的7.3%左右。但在最后冰期盛期时,接近1/3的陆地被冰覆盖。例如,当时冰川覆盖了加拿大的绝大部分、美国北部的大部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欧洲北部的大部分地区。与此同时,南极和北极地区的海冰也发生大规模的扩展,北大西洋冬季的海冰可一直扩展到法国沿岸。

2.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

第四纪的末次冰期之后,气候迅速变暖,进入1 万年以来的全新世间冰期(即现代间冰期)。但气候变化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都是存在的,全新世虽然总体较温暖,但仍存在着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显著变化。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总体上可分为早期的增暖、中期的全新世暖期和晚期的变冷三个阶段(图14-2)。全新世早期的增温阶段大致为距今1万~8000年之间,气温在末次冰期之后快速地上升到接近现代水平,并在此水平上发生小幅度的冷暖波动。距今8000~4000年的全新世中期是一个较现代更为温暖的时期,其中最温暖的盛期可能出现在距今6000年前后,当时中-高纬度地区陆地上的温度可较现代高2~3 ℃以上。当然,在该暖期中也有气候的冷暖波动。距今4000年以来全球气候呈现变冷的趋势,温度又下降到与现代相当的水平,并在该期间出现分别持续数百年的寒冷或温暖阶段的交替变化。其中,在最近的1000多年里,出现了较现代略为温暖的“中世纪暖期”和比现代更为寒冷的“小冰期”,人们认为它们可能代表数百年时间尺度上未来气候变化的幅度,因而特别受到关注。“中世纪暖期”大致发生在10世纪至13世纪期间,据研究,当时英格兰和欧洲中部的夏季平均温度估计比现代高0.7~1.4 ℃,格陵兰沿岸附近海域很少见到有浮冰,世界上许多地区也有类似的表现。“小冰期”是指发生在最近几个世纪里的冰川重新扩展、温度降低的时期。一般认为小冰期从16世纪早期开始明显化,大致到19世纪中后期结束,其表现最为明显的是有较完整记录的欧洲山地冰川的前进现象,已有的文字、仪器记录的气温资料也显示该阶段一般较现代偏冷。

3.现代气候变化

近100多年来,由于全球均有了大量的气温观测的系统记录,这为研究区域和全球性的气温变化细节提供了更为详实可靠的资料。由这些资料得到的总的气温变化趋势是: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40年代,世界气温曾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世界气候有变冷的趋势,但幅度甚微;20世纪70年代,世界气候又趋变暖,到80年代以来气温增暖的趋势更为突出。据威尔森(H.Wilson)和汉森(J.Hansen)研究,全球年平均气温从1880~1940年的60年中增加了0.5 ℃,1940~1965年降低了0.2 ℃,然后从1965~1993年又增暖了0.5 ℃(图14-3)。

图14-2 全新世的气温变化

(据张丕远等,1996)

a—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b—格陵兰冰芯δ18 O值;c—西北欧7月平均气温(依据孢粉资料)

图14-3 近100多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1880~1993年)

(引自周淑贞等,1997)

(二)海平面变化

1.末次冰期以来的海平面变化

第四纪以来,海平面随着冰期-间冰期的交替而发生显著的升降变化,在广大的海陆过渡地区则相应地发生大规模的海陆变迁,并由此引起水文环境、地质环境、地理环境、生态环境等均发生显著的变化。以末次冰期的最盛期(大约距今2.5万~1.8万年)为例,由于大量的水体以冰的形式储存在陆上,全球海平面发生大幅度下降,平均下降达120 m;在西太平洋地区,强烈的海退使我国渤海全部、黄海和东海大部都变成了陆地,朝鲜半岛、台湾岛、海南岛完全与大陆相连,海岸线因此向东迁移可达上千千米;我国南海南部至爪哇海的巽他陆架大面积成陆(即“亚洲大浅滩”),印度尼西亚到澳大利亚之间的帝汶海、阿拉富拉海、卡彭塔里亚湾等大都变成了陆地(即“澳大利亚大浅滩”),这使得东南亚的许多岛屿与亚洲大陆相连,澳大利亚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及亚洲大陆相连(图14-4)。类似的情况也广泛出现在其他海岸地区,如英国和爱尔兰与欧洲大陆相连、阿拉斯加与西伯利亚通过白令陆桥相连等。

图14-4 西太平洋边缘海域在末次冰期时的轮廓

(黑色代表成陆区;据汪品先等,1992)

末次冰期的后期,温度回升导致冰川逐渐消融,海平面开始明显上升;距今1.5 万年以后冰川消融和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快,至距今1万年前后,海平面已从最低的约-120 m升高到-40 m左右(即上升了约80 m)。全新世进入间冰期,全新世早期海平面继续上升,从距今1万年前后的-40 m左右到距今6000~5000年上升到现代水平甚至更高,平均上升速率约每百年1 m(图14-5)。海平面上升导致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大幅度迁移,末次冰期时出露的广大的大陆架地区被淹没成大面积的浅海,使古地理环境发生重大改变,如在冰期时连成一片的东南亚巽他次大陆被海水重新分隔成由若干岛屿组成的印度尼西亚群岛,冰期时形成的各个陆桥也重新中断,一些沿海低地相继沦为海湾或潟湖。距今6000~5000年以来,海平面基本上在现今水平上作小幅度波动,有些学者认为,在全新世中期的温暖期距今6000~4000年可能存在高于现今水平的高海平面时期。

2.现代海平面变化

根据有仪器记录的验潮站资料,许多人分析了近100多年来的全球海平面变化趋势,都得出了现代海平面存在轻微上升趋势的结论,平均海平面的上升率为每百年10~15 cm(或每百年1.0~1.5 mm)(图14-6)。其中,1900年以前的平均海平面高度变化较小,1900年以来平均海平面高度上升较明显。引起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原因可能包括地壳升降运动、气候变化、冰川退缩和海洋环流变化等,但一般认为,气候变化(变暖)是最主要原因,全球平均温度变暖导致冰川部分融化,也引起海洋表层增暖膨胀等作用过程,从而造成全球海平面升高。

图14-5 全新世海平面的变化

(据H.Williams et al.,1991;N.Roberts,1989)

图14-6 世界上3个长记录验潮站记录的海平面的变化

(据IPCC,1995)

(三)生态系统变化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范围内,全球生态系统的变化主要受到大气环境、水环境、地质环境及地理环境的综合影响;但第四纪以来,随着人类的兴起与发展,生态环境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的干扰;特别是近代与现代,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已远远超过了其他环境因素。近、现代生态系统的变化是多种多样和十分复杂的,其主要或突出的方面有森林的破坏与面积锐减、半干旱环境的荒漠化和草场退化、动植物物种的绝灭与多样性减少、人口过度膨胀等。

1.森林的破坏与森林面积锐减

为了进行农业和满足工业发展与生活的需要,人类一直在不断地砍伐、破坏森林,并且其速度具有越到现代越快的趋势。目前,全球森林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23%,加上矮灌林、疏林可达32%,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为18.21%。在工业革命前夕,全球森林面积还能覆盖将近一半的陆地面积,而到1980年降至只占陆地面积的38%。近年来,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家,森林面积已不再缩小,一些地区还由于保护和造林使之有所增加。但在广大的欠发达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森林面积仍在迅速减少,尤其以热带、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最为显著。1995年时整个热带地区的森林较1980年时已减少了21%。森林减少造成的区域性影响包括保水、保土能力变弱,坡地侵蚀、水土流失作用增强,洪水灾害增多,地表气温上升、蒸发增强、降水量减少、局部气候干旱化等;区域性影响的累积可产生全球性变化的后果。

2.荒漠化和草场退化

与森林面积减少相对应,全球土地荒漠化(主要包括沙漠、砾漠、岩漠等)的速度呈现加快的趋势。目前,全球荒漠化面积已达陆地面积的35%,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并已有向原先并不干旱的亚热带、热带地区蔓延的趋势,这类地区主要是由于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等造成的岩漠或半岩漠化,如我国南方滇黔桂交汇的一些地区。荒漠化面积中占比例最高的还是原先的草场退化所造成的。如我国西北的黄土高原、毛乌素沙漠、河西走廊、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等至少到汉-唐时期绝大多数地区还是水草丰美的草原,但现代已大面积荒漠化。引起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主要包括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砍柴、森林破坏、水资源利用不当、工交建设破坏植被等,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干旱化、风蚀及风成砂、黄土的扩展等,其中以人为因素占主导,并助长了自然因素。

3.生物物种绝灭与多样性减少

近、现代以来,全球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动物种类的绝灭速度显著加快、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也是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这一单一物种已经彻底地控制了生物界。人类可以饲养动物、栽培植物,也可以在短时间内从地球上永远消灭某些物种。实际上,培植和发展一些物种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但危害一些动植物乃至使之灭绝则大多是无意识的。据近、现代的统计,较高等动物平均每年有一个物种或亚种被消灭,已经有1000种鸟类和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失了(图14-7);较低等动物及整个植物界无疑消失得更多。从地质历史的较长时间尺度看,全天气候变化、古地理环境变化等可能是造成一些动植物自然绝灭的重要原因;但在近、现代的短时间尺度上看,人为因素则是最主要原因。有人认为人类活动使生物绝灭速度加快了上千倍乃至上万倍。人类活动主要通过狩猎、引进或培植生物、污染环境和缩小生栖地等途径来影响生物的生存种类和数量。其中,环境污染和生物野生环境的消失(如森林破坏、湿地消失等)正在成为物种趋于绝灭的主要原因。动植物物种的绝灭与多样性减少将严重地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此外,其给人类造成的不良后果还有许多方面(如生物资源减少等),有些我们近期可能还不能清楚地认识到。

图14-7 17世纪以来全球某些高等动物物种绝灭的数量

(引自张兰生等,2000)

4.人口过度膨胀

人类的出现只不过几百万年的历史,然而,其发展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超过了任何一种生物。公元前8000年,世界人口只有5000万,但到1650年就达到了5亿。近代以来,人口增长更加迅速,1850年世界人口为10亿,1950年为25亿,1987年已超过了50亿,到1999年已达60亿,2008年世界人口日(7月11日)联合国宣布世界人口已超过67亿。人口这样的极速发展对整个地球环境及各种资源都产生了很大的压力。

世界各国的人口增长情况也很不一致,这主要受政治、经济、宗教、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影响。在1950~1985年的35年间,发达国家人口增长仅为4.1%,而第三世界国家人口增长竟高达117%,其中以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增长率最高。据估计,1985~2025年间,一些发达国家的人口有下降的趋势,但一些非发达国家的人口可望进一步增长。人口过多会大大地制约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使自然资源大量地消耗和环境进一步恶化。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有些科学家对世界生物资源进行过计算,其结果是世界上的生物资源量只能养活100亿人。一些专家认为,我国人口最适合的数量为7亿~10亿,我国容纳人口的极限为16亿~17亿。目前,我国的人口已超过13亿。所以,必须控制人口的迅速增长,使人、资源、环境达到和谐的关系。

(四)“臭氧洞”和“温室效应”

1.“臭氧洞”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平流层臭氧层的O3 含量有不断减少趋势,且这种减少趋势随纬度增高而变得明显。在南极上空,臭氧含量在每年10月份前后消减最多,再现所谓“臭氧洞”现象。据观测,从1979年到1985年,南极地区上空 O3 含量减少了40%~50%,全球在这6年里O3 含量平均减少约3%。到1987年,南极上空的“臭氧洞”又宽又深,已经扩大到南极大陆以外,一度引起科学界和公众的深切恐慌。观测表明,北半球大气臭氧浓度也出现减少趋势。研究发现,臭氧层的破坏可能主要与人工合成的含氯氟烃物质(如氟利昂:CF2 Cl2,CFCl3)作为制冷剂、喷雾剂等的大量排放有关。这种含氯氟烃在对流层内极为稳定,但它们进入平流层后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分解出含氯自由离子,并与臭氧分子发生反应,消耗大量的臭氧。而臭氧的消耗又使紫外线辐射增强,加速含氯氟烃的分解,从而加速臭氧层的破坏。臭氧层是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的大气区域,其遭受破坏将会导致一系列环境后果,包括对气候、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或严重危害。

2.温室气体排放与“温室效应”

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而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低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氮氧化物(N2 O等)、氯氟烃(CFCl3 等)等成分能使短波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吸收长波辐射,造成气温增高,这类气体便称为“温室气体”,由此产生的增温效应被称为“温室效应”。温室气体中(除水汽外)以二氧化碳的含量最高、影响最大。据观测与研究,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已增长了30%,甲烷增长了一倍,氮氧化物增长了15%。并且它们增长的速度有明显加快的趋势。在广泛使用化石燃料之前的19世纪初,科学家推算的二氧化碳含量为280×10 -6,到1958年时观测值为315×10 -6,在100多年的时间内含量增加了35×10 -6;至1998年时观测值已达360×10 -6,在过去40年里含量增加了45×10 -6(图14-8)。20世纪80~90年代二氧化碳含量平均每年增加1.5×10 -6,而2000~2005年平均每年增加2×10 -6(据美国大气海洋局2008年资料)。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可能已经对地球的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暖、降水格局变化,并进一步导致全球海平面升高、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受到干扰等。

图14-8 夏威夷冒纳罗亚山观测到的CO 2月平均大气浓度变化

(据IPCC,1995)

目录 1 拼音 2 什么是气侯变化 3 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 4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5 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1 拼音

qì hòu biàn huà

2 什么是气侯变化

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气候变化主要表征大气各种时间长度的冷与暖或干与湿变化。冷与暖或者干与湿相互交替组成了不同的变化周期。但是,这些变化的周期是不严格的,一个周期内前后阶段往往不具有对称性,而且不同周期的长度还可以相差很大。气候变化就是这样一种比较复杂而且是周而复始地准周期变化。

气候变化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周期,气候变化的周期越长,变化的幅度越大。现代资料能分辨出几年周期的气候变化,是研究气候变率的基本资料。历史气候史料能反映几十至几百年的气候变化,是现代气候变化的重要背景。地质资料能反映上万年的气候变化,给出这一期间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地质资料与史料虽然是古代资料,但是它们所反映的气候变化周期对现代气候变化有制约作用。

世界上任何事物,要知道它的未来,必先了解它的过去,气候也是这样。研究长时期内的气候变化是十分有意义的。长时期尺度的气候是较短时间气候状态的背景和分析依据。不知道过去的气候变化,就弄不清当前气候的来龙去脉,也就不能认识和评价现在的气候与预测未来的气候。

目前,我们比较关心的是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近百年的气候变化已经可以用气象观测数据表示。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最突出的特征是温度的显著变暖。几乎所有的温度观测记录分析都表明,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90年代,全球平均温度上升了大约0.6℃,增暖速率为0.5℃/100年。气候的变暖造成世界上许多的冰川消融,甚至消失,全球平均冰川物质平衡为负;近百年全球海平面平均也上升了15厘米,其中一半估计是由于海水的热力膨胀造成的,另一半是由于冰雪溶化造成的,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卫星观测表明,北半球春季和夏季的雪盖面积,从1987年以来已经减少了10%。这些间接的证据也都说明了20世纪气候在变暖。一般说,各地降水大致呈波动状。温度在30~40年代为最暖期,以后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又升到第二个高温期。

我国近百年来的温度变化与世界的平均情况基本相似,30~50年代是温度较高的时期,以后略有回降,到20世纪80年代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值。据中国气象局近来的统计资料,从20世纪50年代~80年代间,升温比较明显的是在我国北方,而长江流域和西南各省气温反而有所下降。升温最多的省份是黑龙江(0.7℃)、内蒙古(0.83℃)、北京(0.88℃)、河北(0.84℃)、吉林(0.65℃)、辽宁(0.64℃)、山西(0.65℃)等省(市);降温最多的是四川(0.92℃)、湖北(1.09℃)。因此,近百年我国的温度变化是北方升温趋势明显,南方不明显,有些地方甚至出现降温的情况。

3 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是全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也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热门话题。由于近百年来全球气温有变暖的趋势,同时科学家们又注意到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微量气体浓度明显增加,因此,两者之间是否有因果联系等,是各国科学家、公众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问题。

在人类出现于地球后的数万年发展过程中,绝大部分时间是被动地适应居住环境和相应的气候条件。在此期间,人类并未对环境和气候产生足够大的影响,气候仍在其基本因子的作用下变化著。但在世界工业革命后的200年间,地球上人口剧增,科学技术发展和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对气候的影响越来越大,地球表面及大气的自然状态受到破坏。由于砍伐森林和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迅速增加,造成温室效应加剧。20世纪60年以来,氯氟烃等微量气体的增加,又加速了这一过程。同时,由于过渡放牧,破坏原始森林及自然植被改变了地表的物理状况,城市的扩展造成热岛效应,大气污染,平流层臭氧受到破坏使南极臭氧洞扩大。这些都直接或间接改变了气候系统的状况。目前,这种因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在数十年到百年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中,其影响程度已可达到和自然因子影响同等的程度。因此,若不加以合理规划和控制,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将日渐加剧,不仅会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居住环境,还将危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活动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许多可以后延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恢复。如何评价人类活动对气候环境的影响,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存利去弊,以改善人类居住环境和气候状况,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便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摆在各国 *** 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处于世界气候脆弱带,全球变暖必将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4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活动给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不仅直接影响到气候的冷暖与干湿,而且对生态环境、经济贸易仍至国际政治关系产生广泛的影响,同时环境与经济的改变反过来又会影响到气候变化。可以说当前的全球气候变化是迄今人类遇到的一个最复杂的地球系统科学问题之一。世界气象组织主持制定的世界气候影响计划提出了气候对人类影响的十个研究方向:1.人类的健康和工作能力;2.住房建筑和新住宅区;3.各类农业;4.水资源开发和管理;5.林业资源;6.渔业和海洋资源;7.能源的生产和消费;8.工商业活动;9.交通和运输;10.各种公共服务。其中,由于气侯变化而引起的海平面升降、农业和粮食的供给、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变化、淡水资源以及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影响问题最受关注。

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是目前最为重要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在寒冷地区的农业生产中,为使农作物如蔬菜等能够在寒冷气候中正常生长,经常建造玻璃(或透明塑料)房屋,将农作物种植在里面。利用玻璃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通过的原理,保持白天室内足够温暖的温度。又利用夜晚室内地面长波辐射被玻璃返回地面的原理,继续保持室内夜间温暖的温度。人们称这样的玻璃房屋为温室。大气中有些微量气体,如水汽、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甲烷等,能够起到类似玻璃的作用,即大气中的这些微量气体能够使太阳短波辐射的某些波段透过,达到地面,从而使近地面层变暖;又能使地面放射的长波辐射返回到地表面,从而继续保持地面的温度。人们把大气中微量气体的这种作用称为大气中的温室效应,而把具有这种温室效应的微量气体称作“温室气体”。据研究,如果大气中没有这些温室气体,地表平均温度要比现在低33℃。所以这些温室气体的存在,对于在地表形成今天这样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是十分重要的。

自从工业革命(1750年)以来,人类由于使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以及加速毁林和破坏草原,大气中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的浓度分别增加了30%,145%,15%(1992年资料),这些变化主要归因于人类活动。许多温室气体可在大气中存在很长时间(例如,二氧化碳和甲烷可存在几十年到数百年),具有增温作用。因此,它们将在很长时间内起作用。

近百年全球变暖的证据,除气温外,还表现在诸多方面,近几十年的观测记录表明,从地表到对流层低层和中层均存在增暖特征,陆地土壤温度及海洋表层海温也在变暖。另外,探测资料还显示,对流层高层与平流层低层有变冷的趋势。此外,全球大部分陆地区域的日最低温度明显变暖,因此日较差明显减小。近百年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了20~30厘米;全球中高纬度冰雪融化,冰川范围向高纬度收缩,尤以北美与欧亚大陆北部最为明显,高山雪线也明显收缩。

气候变化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全球变暖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在一些农业生产脆弱区,虫害增加和干旱可能造成粮食减产,从而改变粮食贸易格局。此外,全球变暖对自然地球生态系统影响也十分明显,由此造成的社会经济后果将非常严重,特别是对于生态脆弱区。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严格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改变,将对粮食、燃料、医药和建筑材料等产生影响,危及人类生存。

全球变暖对水循环的影响,在脆弱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更加明显。例如,我国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近50年来有明显变干的趋势,一些河流和湖泊已经干枯。全球变暖将可能使华北地区变暖变干,造成该地区干旱加剧,水资源更加短缺。水循环变化,将改变农业、生态系统和其它方面的用水方式,这将对本已处于干旱状态的区域(如非洲撒哈拉地区)的农业和水力发电等造成严重后果。一些对水资源脆弱和敏感的地区,将可能承受不了这种压力。

全球变暖及相应的一系列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也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变暖,夏季高温日数将明显增加,心脏病和高血压病人犯病和死亡率都将增加。气候的急剧变化,如寒潮爆发或春季强冷空气的入侵等,对人的健康会有影响,尤其是一些病人和体弱的人群。全球变暖引起的病虫害增加和细菌繁殖,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极大。例如高温与高湿可能造成蚊蝇孳生,导致霍乱病、疟疾病和黄热病等发病率增加。高温与干旱可能导致一些传染病增加,这在人口聚集区危害更大。温度和降水的变化,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病媒传染的疾病和病毒性疾病的分布,使其移向较高纬度地区,令更多人口面临疾病危险。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医疗设备和药物条件较差,而面临更大威胁。

全球变暖造成冰雪大量融化和海水热膨胀,将加快海平面上升,改变海洋环流和海洋生态系统,对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全球海平面上升将直接危及到低岛屿、低海岸带,及地势低洼地区和国家,许多城市坐落在海岸附近,那里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海平面上升,海水可能淹没农田,污染淡水供应,还可能改变海岸线。

全球变暖将对人类居住环境、能源、运输和工业等部门产生影响。人类居住环境对于发展迅速的气候变化的潜在响应是脆弱的,世界上一些三角洲地区对海平面升高的响应很脆弱,这包括埃及的尼罗河三角洲、孟加拉国的恒河三角洲、中国的长江和黄河三角洲、中印半岛的湄公河三角洲、南美的亚马逊河三角洲、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等。海面上升、海水入侵,还将使巴西、阿根廷和中国等国家沿海人口密集的工业区经济蒙受极大损失。海面上升:降淹没耕地,迫使人口大规模迁移,同时还会影响渔业生产。

5 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关心的问题。气候变化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反过来又影响到气候变化。因此,人类活动、气候变化与环境变化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反馈的复杂过程,涉及到多学科的交叉;有关气候变暖及其影响等问题的解决,需要多学科的科学家、管理人员以及 *** 官员的共同参与。气候与环境问题无国界,世界各国只有积极参与,全球采取步调一致的行动,正确处理好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才能够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全球变暖的形势,目前我们采取的对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减少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技术上最切实可行的是广泛植树造林,加强绿化;停止滥伐森林。用阳光的光合作用大量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其他还有利用化学反应来吸收二氧化碳的办法,但在技术上都不成熟,经济上更难大规模实行。

其次是适应,这是无论如何必需考虑的问题。所以除了建设海岸防护堤坝等工程技术措施防止海水入侵外,有计划地逐步改变当地农作物的种类和品种,以适应逐步变化的气候。例如日本北部就因为夏季过凉,过去并不种植水稻,或者产量很低,但是由于培育出了抗寒抗逆品种,现在连最北的北海道不仅也能长水稻,而且产量还很高。由于气候变化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只要能及早预测出气候变化趋势,是能够找到适应对策并顺利实施的。

另外是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首脑共同签署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要求,在2000年发达国家应把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回到1990年水平,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因为近百年来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绝大部分是发达国家排放的。发展中国家首先是要脱贫、要发展。发达国家有义务这样做。但是,由于公约是框架性的,并没有约束力。而且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直接影响到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因此有些发达国家不仅没有减排,甚至还在增排,2000年根本不可能降到1990年水平。在1997年12月11日结束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大会上(日本京都会议),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展开了尖锐紧张的斗争。最后发达国家做出让步,难产的《京都议定书》终于得到通过,议定书规定,所有发达国家应在2010年把6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和三种氯氟烃)的排放量比1990年水平减少5.2%。这虽与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到2010年减少15%,到2020年再减少20%的目标相差很大,但毕竟这是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减排协议。

关于“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三点”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诗霜]投稿,不代表发明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iemp.cn/cshi/202501-1386.html

(313)

文章推荐

  • 关于湖北的历史知识点

    网上有关“关于湖北的历史知识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湖北的历史知识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一、襄阳的由来襄阳这个名字来源于南北朝时期的地理名著《水经注》中的记载: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也。古人以水的北面为阳,襄阳因为在襄水的

    2024年12月15日
    7
  • 有些小孩子为什么老是积食?

    网上有关“有些小孩子为什么老是积食?”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有些小孩子为什么老是积食?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您好,我是宝妈一枚,亦是一名医生,很庆幸宝爸也是医生,有没有觉得我家宝宝很幸福,家里有两位医生守护着她。在我们精心守护下,

    2025年01月11日
    292
  • 有关妇科的问题

    网上有关“有关妇科的问题”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有关妇科的问题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子宫内膜厚度不均,子宫位也不正,还有子宫肌瘤,您现在这种情况千万别要孩子,一旦怀上了,孩子的存活率可以说几乎为零,一旦大出血您的生命都很难保住!先

    2025年01月12日
    283
  • 幼儿园小班公开课课件(5篇)

    网上有关“幼儿园小班公开课课件(5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幼儿园小班公开课课件(5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课件#导语传统的教学手段枯燥无味,没有直观的形态供学生了解。有了课件教学,使古板变生动了,抽象变形象了,深奥变

    2025年01月12日
    291
  • 有关食物链的谚语或成语

    网上有关“有关食物链的谚语或成语”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有关食物链的谚语或成语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螳螂吃蝉、黄雀吃螳螂,因此“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提示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

    2025年01月12日
    363
  • 有趣的冷知识有哪些

    网上有关“有趣的冷知识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有趣的冷知识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有趣的冷知识有哪些 有趣的冷知识有哪些?你知道世间万物都蕴含着许多智慧,而我们对于很多知识知之甚少

    2025年01月14日
    312
  • 影响气候的因素知识点归纳

    网上有关“影响气候的因素知识点归纳”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影响气候的因素知识点归纳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答案A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一般而言,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其

    2025年01月14日
    316
  • 甬莞高速限速多少

    网上有关“甬莞高速限速多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甬莞高速限速多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甬莞高速甬莞高速源于浙江绍兴,经过台州市、温州市、福建宁德、福州市、福建莆田、泉州市、厦门市、漳州市、广东省潮州、揭阳市、汕尾市、惠州市,止乎

    2025年01月14日
    360
  • 有趣的科普小故事有哪些

    网上有关“有趣的科普小故事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有趣的科普小故事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太阳的喷嚏-太阳风2110年的一天,参加太空春游的光明小学的小朋友们正在空间站和爸爸妈妈视频。小朋友们正叽叽喳喳地向父母们讲述太空

    2025年01月15日
    320
  • 云南昆明适合长期居住吗-

    网上有关“云南昆明适合长期居住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云南昆明适合长期居住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我个人认为:云南昆明拥有宜人的气候、优美的环境、良好的医疗条件、丰富的教育资源、浓厚的文化氛围和适中的物价,是一个适合长期居住

    2025年01月15日
    317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诗霜
    诗霜 2025年01月15日

    我是发明号的签约作者“诗霜”!

  • 诗霜
    诗霜 2025年01月15日

    希望本篇文章《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三点》能对你有所帮助!

  • 诗霜
    诗霜 2025年01月15日

    本站[发明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 诗霜
    诗霜 2025年01月15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三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三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

    联系我们

    邮件:发明号@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