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蕴含哲理的诗句及意义”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蕴含哲理的诗句及意义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唯物论:
1、题目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2、题目观祈雨(唐李约)
诗词原文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
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辩证法:
3、题目琴诗(宋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4、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5、题目八阵图 (唐杜甫)
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6、题目观书有感 (宋朱熹)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7、题目拟古 (明钱宰)
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8、题目论诗 (清赵翼)
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9、题目草 (唐白居易)
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哲理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这首诗常被用来比喻新事物的强大啊生命力。尽管有严寒相逼,有野火摧残,旧事物的威力可谓横肆暴虐,却无法改变客观规律。新事物在春风吹拂下,正蓬蓬勃勃,一派生机。
10、题目寄兴 (宋戴复古)
诗词原文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我们对人、对事、对己,都要一分为二,如果责备求全,就是一点论,就会犯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
11、题目雪梅 (宋卢梅坡)
诗词原文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许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她们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实这种特殊的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诗中深刻地说明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果离开了对于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人们就无法区分是未,也就更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
12、题目惠崇春江晓景(宋 苏轼)
诗词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欲上时。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般(共性、矛盾的普遍性)总是存在于个别(个性、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春天的到来,正是通过这一件件特殊的、个别的事物而表现出来。离开了这一个个的美妙画面,春光也就无从谈起了。
13、诗词原文冬青树上挂凌宵,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题目感怀 (明 杨基)
诗词原文骅骝日千里,亦在御功者。向无造父能,乃与凡马同。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首诗虽然突出地强调了外因对于人才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没有否定内因。一方面,它告戒那些对于他人来说处于外因位置的人们,应当善于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积极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它还告戒那些在各方面已经取得成就的人们,不可忘记和否定自己成材的外部因素,把一切成功、成绩归于自己。
14、题目赤壁 (唐杜牧)
诗词原文折戟沉沙铁围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倘若没有一定的条件,即使是英雄人物也是无法成功的。
15、题目蚁 (唐元稹)
诗词原文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敢惮榱梁蠹,深藏柱石倾。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哲理这首诗通过小小蚂蚁造成的巨大危害,说明了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饿变化,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告诫人们切莫轻视小的变化,以至酿成大祸。
16、题目读《陈蕃传》(宋 杨万里)
诗词原文仲举高谈亦壮哉,白头狼狈只堪哀。枉教一室尘如积,天下何曾扫得来?
哲理从矛盾分析的方法来看,陈蕃不懂得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不同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企图用一个模式去解决不同的矛盾,硬拼蛮干是注定要失败的,陈蕃方正有余,而计谋不足,以至事败垂成。
从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来看,陈蕃不懂得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道理。远大理想、崇高目标必须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才可能实现。陈蕃一室不扫,哪能谈得上“扫天下”的雄心壮志
1. 关于唯物辩证法的俗语诗句
关于唯物辩证法的俗语诗句 1.和哲学辩证唯物论有关的成语或俗语
实事求是
1 物质决定意识
2 世界是物质的 有规律的 所以我们应该尊重规律 并发挥主观能动性
再参考一下这个
运用成语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论教育,促成“惟实”思想的确立 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就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就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材施教”指的是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兴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兴趣等均是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这决定采用相应的方法施教,这其实是贯穿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论道理,对成语的细嚼慢咽可让学生品出其中的唯物论思想,可顺此引出相应的成语:量体裁衣(按照身材裁衣裳);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方法)等等。那“人定胜天”呢?“人定胜天”道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但人定胜天吗?人定胜天肯定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一面,但要“胜天”,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客观性为前提,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这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可有许多例证,可以说:“人定胜天”有其唯物论的成分,同时也会存在唯心论的因素。对此类成语的哲理解剖,不仅让学生领会到成语的“独具匠心”之处,更能让学生在思考中促成“惟实”的唯物观的树立,从而“理直气壮”地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我看了 不过感觉不太好哎 像辩证法的
2.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句子
1、唇亡齿寒. 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同唇齿相依.又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同属此理. 2、竭泽而渔. 违背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事物前后相继发展过程的长远利益.又如,“杀鸡取蛋”、“毁林种田”等,同属此类. 3、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这是说全局与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局部离不开整体,否则,就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所以想问题、办事情,必须着眼整体、顾全大局.又如,“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等,同属此理.。
3.和哲学辩证唯物论有关的成语或俗语
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违背客观规律就会遭到它的惩罚 2守株待兔:错把偶然当必然,误把现象当规律。
3刻舟求剑: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5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要组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6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行而上学孤立的,片面的看问题 7不入虎穴,耶得虎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8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9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10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1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性质 12白马非马:割裂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主观任意的玩弄概念的诡辩论 13画龙点睛:做事物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 1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任何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1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一起质变 16近朱者赤,近朱者黑: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 1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18画蛇添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决不能主观的。任意地歪曲它。
19掩耳盗铃:认为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的主观唯心主义是荒谬的。 20郑人买履;做事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终将一事无成。
21凿壁偷光;事情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运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2舍本求末;颠倒主次矛盾关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
23疱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情的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4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坚持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反对一点论。
25纸上谈兵:割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片面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 26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事情的发展从量变开始,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变,矛盾就户转化为它的对立面。
27百闻不如一见:实践出真理。 28因势利导:遵循客观事情发展规律办事,利用规律取得成功。
29水滴石穿,积叶成书:事情的变化总是由一点一滴的量的变化开始,量变引起质变。 30田忌赛马:事情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量的变化,会引起质的变化。
31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 32胸有成竹:认识了事情的规律,就会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3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事情开始比较弱小,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能战胜旧事情。
34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35: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事情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36教学相长:矛盾双方仅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 37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局部联系有时能够影响整体理想的成败。
38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否则就弄不清事情的性质,得出错误的结论。 39东施效颦:只单纯的仿效形式,不研究学习实质的结论。
40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普遍联系的观点是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的。 4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认识对象的理解和反映会有差别。
42相反相成,相辅相成: 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43人山问樵,人水问渔: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4防微杜渐:事情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45好事多磨: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定的结果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 47年年岁岁花开落,岁岁年年人不同: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4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心为民的正确价值观。
4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此事要躬行: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50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事情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5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事情的运动,变化,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52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对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两分法。 53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办事情要善于抓主要矛盾。
5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 55邯郸学步:共性的东西可以借鉴,但不可不顾个性,一味仿效,生搬硬套。
56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坚持两分法,具体的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正确的认识事情。 57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无因之果;事情只要在不断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58知己知彼,百战百殆:经常两点论,全面的看问题。 59讳疾忌医:回避和掩盖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
60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皆不同: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4.求辩证法名言含有辩证法性质的名言,即使唯心也无妨.尽量具有文学
这两句话说的是两个事实,角度有些小小的差别.如果按照现今的比马恩时代更加成熟和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恩格斯的第一句话,是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说明辩证法的历史状态,而第二句话,则是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基石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的基本形态. 具体来说,第一句所说的事实是,人们用对比的观点来认识事物是一种理智的习惯,是接近理性思维的思考方法,譬如,人们常说自己的财富或能力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是这样一种观点,但是,一般人显然不知道辩证法.也就是说,用辩证的方法来处理日常事物是人类社会中常见的现象,但是这种作为属于无意识的. 即使当哲学在欧洲成为“上学”(高级的学问),逻辑学(由亚里士多德创立)建立,人们也没有把辩证的方法当做一种基本的思考方法,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哲学作为一种深思的学问,其方向必然是走向单一的极致,辩证法作为一种调和性的思考方法,往往混淆视听,干扰思考方向,是属于诡辩的技巧,不能登入大雅之堂. 这种现象,直至德国古典哲学被终止.德国古典哲学家们,他们与同时代的其他哲学家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把矛盾当做事物发展的基本动力,把矛盾当做分析事物状态的基本方法,并把这些当做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在黑格尔那里获得了极为璀璨的成就,辩证法被黑格尔命名了.从此,一种新的认识论,一种可以与形而上学处于同一地位的认识论被人类发现了.于是,德国成为近现代世界哲学的圣地. 至于第二句话,具体展开的话,是包含如下三个真理的: 其一,理论的东西,将受制于实践实际,不能超越实践实际而自在,——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思路; 其二,理论的东西,必定是在实践检验以后才能成为真理,——体现在原话中,是由于恩格斯将人改变自然的程度和人的智力发展程度统一起来; 其三,人类活动的基本形态即改变自然,人的精神活动属于第二形态,——这也是唯物主义的基本思路. 至于这三句真理的解释,我就不说了,这在一般的大学教材中很常见. 以上是鄙人对这两句话的浅见,希望对阁下有帮助. 比较不好意思的是,说的东西还是不少,算不上简洁.不过,至少是原创,希望还不至于被骂吧.。
5.关于唯物主义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1. 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题。——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3.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4.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王充
5. 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有一气。——王充
6. “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张载
7. 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刘禹锡
8. 水是万物的始基。——古希腊泰勒斯
9. 万物都从火产生,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10. 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古希腊德漠克利特
11. 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王充
12.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王充
13.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荀子
14. 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 ----王充
15. 气者,理之依也。 ----王夫之
16.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 范缜
17. 水是万物的本原。 ---- 泰勒斯
18. 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 王充
19. 世界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 ---- 赫拉克利特
20. 我愿意用鲜血打图章保证 世界是物质的。----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观点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形成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不仅是所有哲学必然遇到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本原,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定谁,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一方面回答的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真正承认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那就是要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唯物主义的发展
朴素唯物主义
又称自发的唯物主义。产生发展于古代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其萌芽时期就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看做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利斯认为,万物产生于水,并经过各种变化之后又复归于水。朴素唯物主义往往和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在把五行当做世界的本原时,还以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朴素唯物主义是依据直观经验和比较粗浅的自然知识所作的理论概括,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带有一些猜测的成分。因此,它有直观性的特点。
6.请列举包含有有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成语(或格言、警句、诗词等),
1、唇亡齿寒。
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同唇齿相依。
又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同属此理。 2、竭泽而渔。
违背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事物前后相继发展过程的长远利益。又如,“杀鸡取蛋”、“毁林种田”等,同属此类。
3、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这是说全局与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
局部离不开整体,否则,就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所以想问题、办事情,必须着眼整体、顾全大局。
又如,“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等,同属此理。 4、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这是说全局与局部不可分割,既要顾全大局,也不可忽视局部联系对整体的影响作用。否则,往往因局部的失败而酿成全局的失败。
又如,“一只老鼠害了一锅粥“也是这个意思。 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无因之果;事物只在不断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6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7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必定能战胜旧事物。
8看相知命。 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把两种互不相干的事情强拉硬扯在一起,臆造出一种“联系“。
又如,“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彗星,不祥之照”等,同属此类。 9、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这是说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又如,“后生可畏”、“后来者居上”以及韩非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等,都包含了发展的观点。 10、故步自封。
违背了发展的观点。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发展,而是用静止的观点对待事物。
又如,“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以及董仲舒的“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等,都属于静止的观点。 11 田忌赛马: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量的变化,会引起质的变化. 12、水滴石穿。
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即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的变化。又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契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同属一理。
1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说明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中,要分清是非,辨别善恶,权衡利害。
有益的事,应持之以恒,促使它的质变;有害的事,应防微杜渐,阻止它的转化。 14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变,矛盾就会转化为它的对立面。
15、适可而止。 体现了适度的原则。
由于两便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事物才能保持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这就是掌握尺寸,坚持适度。又如,“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等都说的是要坚持适度原则。
16、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说明新事物虽然开始比较弱小,但它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所以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
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也是比喻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说明事物遗传中的一种必然联系,即规律性。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又如,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也是说明这个道理。 18、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说明外部环境对事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即外因(外部联系外部矛盾)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又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名师出高徒”、“哥们义气害死人”等都说明了外因的作用。
19、师傅引入门,学艺在个人。 说明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外因作用再大,也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否则,再高手艺的匠人也“朽木难雕”。
19.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运动是有其规律的;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20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1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性质。 22白马非马:割裂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主观任意地玩弄概念的诡辩论。
23画龙点睛:做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 2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25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6凿壁偷光: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运动。 27舍本求未:颠倒主次矛盾关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
28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坚持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 29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
30胸有成竹:认识了事物的规律,就会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31邯郸学步:共性的东西可以借鉴,但不可不顾个性,一味模仿,生搬硬套。
3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事物开始比较弱小,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能战胜旧事物。 33教学相长:矛盾双方不仅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
34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否则就弄不清事物的性质,得。
7.能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成语
吐故纳新、瑞雪兆丰年、盲人摸象、坐井观天、沧海桑田1、吐故纳新:是新旧的联系并且发展。
解释:原指人呼吸时,吐出浊气,吸进新鲜空气。现多用来比喻扬弃旧的、不好的,吸收新的,好的。
出自:《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译文:吹吸气,吐所以接纳新。
2、瑞雪兆丰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解释:瑞:吉利的。
适时的冬雪预示着来年是丰收之年。出自:曲波《桥隆飙》十九:“俗语道:‘瑞雪兆丰年’,明年的小麦一定收成好。”
3、盲人摸象: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经验来判断事物,以偏概全。解释: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出自:《大般涅槃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译文:它碰到牙的就说象形像芦菔根,他撞了的话象簸箕,他触头的人说大象像石头,他的触摸鼻子的人说大象像杵,他触脚的人说大象像木臼,他触脊的话像床,他撞到腹部的话像瓮,他撞到尾的话像绳子。
4、坐井观天:把部分当作整体的错误观点。解释:坐在井底看天。
比喻眼界小,见识少。出自: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译文:坐在井底观察天空,说天空很小,其实天空并不小。5、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物竞天择: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解释: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译文:麻姑自己说,服侍以来,已发现东海三为桑田。
关于“蕴含哲理的诗句及意义”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涵柏]投稿,不代表发明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iemp.cn/cshi/202501-193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发明号的签约作者“涵柏”!
希望本篇文章《蕴含哲理的诗句及意义》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发明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蕴含哲理的诗句及意义”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蕴含哲理的诗句及意义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一、唯物论...